iostat命令主要监控系统的io负载情况,如无此命令,则需安装sysstat:
yum install sysstat

命令格式:iostat [参数] [时间] [次数]

命令参数:
-c 显示cpu使用情况
-d 显示磁盘使用情况
-k 以KB为单位显示
-m 以M为单位显示
-N 显示磁盘阵列LVM信息
-n 显示NFS使用情况
-p [磁盘] 显示磁盘和分区情况
-t 显示终端和cpu信息
-x 显示详细信息
-V 显示版本信息

不加任何参数,如下图所示:

第一行:显示操作系统、主机名和当前日期
avg-cpu:总体cpu使用情况,若是多核cpu,值为所有cpu的平均值
Device:各磁盘设备的IO统计情况
tps: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(一次IO则为一次传输)
Blk_read/s:每秒从设备读取的block数量(1block=512byte)
Wlk_read/s:每秒写到设备的block数量(1block=512byte)
Blk_read:从设备读取的block总量
Blk_wrtn:写入设备的block总量

常用:iostat -d -k 2 3
(显示磁盘使用情况,间隔时间为2秒,共显示3次,且结果以KB为单位)

tps:该设备每秒的传输次数(一次IO则为一次传输)
Blk_read/s:每秒从设备读取数据量为0.43KB(1block=512byte,1KB=1024byte)
Wlk_read/s:每秒写入设备的数据量为0.58KB
Blk_read:从设备读取的数据总量
Blk_wrtn:写入设备的blo数据总量

显示更详细的信息:iostat -d -x -k

rrqm/s:每秒该设备的读请求被merge的数量(系统调用需要读取的数据时,VFS将请求发到各个FS,如果FS发现不同的读取请求将要读取的是相同Block的数据,FS会将这个请求合并merge)
wrqm/s:每秒写入该设备的merge数量
r/s:每秒完成读io的次数
w/s:每秒完成写io的次数
rkB/s:每秒读的数据量
wkB/s:每秒写的数据量
avgrq-sz:平均每次I/O请求的大小(以Block为单位)
avgqu-sz:平均每次I/O的队列长队(队列长度越短越好)
await:平均每次I/O请求处理时间(单位是毫秒,包括队列时间和服务时间,一般await大于svctm,如果两者很接近,表明几乎没有I/O等待,磁盘性能很好;如果await远高于svctm,则表示I/O队列等待太长,相应时间变慢)
svctm:平均每次I/O操作服务时间(单位是毫秒)
%util:在统计时间内,用于处理I/O的时间比例(例如,统计时间间隔为2秒,该设备有0.8秒在处理I/O,那么该设备的%util=0.8/2=40%,该参数显示了设备的繁忙程度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